| 
             一级指标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二级指标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建设标准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1. 
            专业规范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1.1建设目标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,以就业为导向;校企合作紧密,成效明显,专业特色鲜明,达到省内领先水平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1.2标准制定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人才需求调研、毕业生跟踪反馈等机制健全并有效运行;专业标准具体明确,与行业、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吻合;课程标准、技能标准和评价标准等科学规范,可操作性强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1.3人才培养方案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培养目标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;培养规格定位准确;方案体现工学结合、校企合作、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;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有效;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示范性、操作性和可借鉴性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2. 
            师资队伍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2.1师资结构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;教师队伍结构优化,梯队合理,素质优良;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80%以上,高级职称比例不少于30%;“双师型”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90%以上;专业教师保证每2年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3个月;来自企业的优秀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:1;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达到50%以上;生师比达到16:1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2.2师资质量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任课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强,教科研水平、技术服务水平较高,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声誉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3. 
            教学条件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3.1专项经费投入增长情况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用于专业调研、师资队伍建设、教学条件建设、课程建设、教学改革等专项建设经费充足,近五年持续增长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3.2实践教学条件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创建实境化、开放式、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,实行“校中厂”、“厂中校”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;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,现代技术含量高,具有融实训、培训、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,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;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,企业指导人员指导效果好;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100%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4. 
            课程建设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4.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、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大,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;课程内容能反映当前社会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;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成效显著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4.2教材建设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;选用近3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不少于70%,具有高职特色高质量的自编教材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4.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,因材施教,教学方法手段多样,专业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,教学效果好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4.4合作办学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,将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,开展双语教学;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健全,国内外合作办学有较好成效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4.5教学管理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,手段先进,执行严格;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大、效果好;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;专业建设委员会能实质性、制度性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;实训室实行开放管理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5. 
            教学资源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5.1资源建设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专业教学资源先进、丰富;教学资源应充分反映专业发展趋势与建设水平,致力于教学改革,在专业标准、课程标准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实践教学等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5.2平台运行管理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性、易用性和可扩展性,资源能够广泛共享,形成教师教学、学生探索知识、自主学习的便捷平台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6. 
            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6.1人文素养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较高,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;学生计算机、英语应用能力强,近3届学生参加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积通过率不低于75%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6.2职业技能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学生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,鼓励学生获取职业资格高级证书,社会开展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,学生双证书获取率不低于90%;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达到100%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6.3社会声誉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社会声誉高;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,毕业生创业率高,近3年毕业生一次平均就业率不少于80%,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成绩显著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7. 
            专业文化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7.1建设内容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在师生专业行为习惯的养成、规章制度的完善、师资培养工程的导入、实训基地的建设、校企合作的推进等方面开展专业文化建设,凝练专业办学思想、理念和精神,形成成熟的专业文化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7.2建设成效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专业文化建设能够引领专业发展,促进产学研结合,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,使专业特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8. 
            社会服务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8.1示范辐射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专业建设成果示范辐射成效显著,在国内有较大影响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8.2社会服务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社会服务能力强;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,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;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;专职教师主持省级科技研究与开发或大型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2个。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9. 
            专业特色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9.1专业所具备的特色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、创新形成,与国内、省内其它学校同类专业相比的优势与特色:⑴体现在办学理念、办学思路上的;⑵体现在专业教育上的;⑶体现在专业教学上的;⑷体现在专业教学管理上的;⑸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的等。 
             |